山东娃538分上沈阳传媒!从厌学娃到准大学生,这路走得不容易
今儿早上六点多,我正蹲厨房煮小米粥呢,手机突然震得案板直晃。掏出来一瞧,是弟弟发来的照片——淡蓝色EMS信封上,“沈阳传媒学院”几个字亮得刺眼。我手一哆嗦,粥差点洒在灶台上,赶紧给弟弟回语音:“真的?通知书到了?”
弟弟那边笑声爽朗:“骗你干啥!你侄子昨儿还说‘叔你等着请我吃火锅’,今儿就给我发快递单号了。”挂了电话我盯着手机屏幕发愣,记忆一下窜回十年前——那时候这小子刚上初一,每天早上跟打仗似的,我和弟媳把他书包塞得鼓鼓囊囊,他倒好,到了校门口跟踩了电门似的往后缩,有回被他爸追得绕着小区跑了两圈,最后还是班主任从传达室把他捞回去的。
“要不咱给他办休学?”有天夜里我俩蹲在小区楼底下抽烟,弟弟掐灭烟头直叹气。弟媳抹着眼泪补刀:“老师说他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漫画,上次数学测验才考了43分,这要再耗下去……”话没说完就被风卷走了,我只记得那天晚上的路灯特别亮,把俩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休学的日子像块揉皱的布,摊开了才知道里面藏着多少褶皱。那小子一开始还挺得意,“终于不用早起了”,可过了俩礼拜就蔫了——早上七点准时爬起来问“今儿吃啥”,下午搬个小马扎坐客厅,捧着初中课本翻得哗啦响。有天我路过他房间,听见他对着错题本嘟囔:“原来这题是这么解的啊?”再后来开学家长会,班主任拍着我肩膀直乐:“你家这娃是不是转性了?现在上课眼睛瞪得跟灯泡似的,上次月考数学考了89分!”
中考放榜那天,弟弟在重点高中门口举着分数线公示牌拍了张照。我凑过去看,红纸上写着“统招线580分”,而侄子的总分赫然写着632。“超了52分!”弟弟在微信里给我发语音,背景音里能听见弟媳喜极而泣的声音。那天我去他家吃饭,侄子啃着鸡腿说:“叔,我以后想考传媒大学,拍电影啥的。”我夹了块土豆放进他碗里:“成,叔支持你,但咱得先把高中的课业整明白。”
高中三年过得跟坐过山车似的。这小子表面上跟没事儿人似的,早上踩着铃声进教室,上课偶尔抬头听两句,下了课就跟同学去操场打羽毛球。可到了晚上,他屋里的台灯总亮到十一二点——有回我起夜,看见他趴在书桌上打盹,手里还攥着笔,草稿纸上写满了“蒙太奇”“分镜”这些我听不懂的词。高考前一天,他突然跟我说:“叔,我这两天有点慌,怕考不上。”我拍着他后背说:“慌啥?你从厌学娃熬到现在,老子当年考中专都没你这股子韧劲儿。”
查分那天全家挤在弟弟家客厅,电脑屏幕上的数字跳出来时,弟媳直接捂住了嘴——538分。弟弟手忙脚乱翻出去年的一本线,念叨着“今年文科本科线472,理科449”,我盯着屏幕直点头:“咱这分数,报沈阳传媒学院的文化课要求刚好够,专业分他之前参加过艺考,过了合格线。”
填志愿那几天,侄子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。我偷偷瞄过他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个学校的招生计划、专业介绍,连“沈阳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全国排第几”都标得清清楚楚。弟弟想帮他看看,他摆摆手:“叔,我自己选,我要上自己喜欢的专业。”
现在看着快递柜里那个蓝色信封,我突然想起侄子休学那年冬天。有天我去他家送东西,看见他在阳台背英语单词,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结了层霜。他回头冲我笑:“叔,我以后想当导演,拍一部关于咱普通人的电影。”那时候谁能想到,当年的“逃学威龙”,如今真能揣着大学通知书,往自己的梦想迈出第一步?
说真的,这分数在别人眼里可能不算多亮眼,对我们家来说却是比啥都金贵。它不是什么天才的逆袭神话,就是一个普通孩子摔了跟头,爬起来,咬着牙,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。那些早起的清晨,熬夜的台灯,反复修改的志愿表,都是他跟自己较劲儿的印记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,股票怎么配资,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