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科病房不够用了。
这在 2025 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景。逆袭创造这个奇景的,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——湖北天门。
天门市生育率也曾经过持续六年的断崖式下跌,2017 年出生人口 18019 的生育峰值,到 2023 年仅剩 6004 人——不到从前的三分之一。但 2024 年,天门却实现了一场堪称"逆天改命"的反弹,出生人口激增 17%,远超全国 5.7% 的增长趋势。而且这不是昙花一现,2025 年上半年天门市出生人口同比增长 5.6%,态势持续向好,成为名副其实的"生育率增长第一城"。
新生儿感受妈妈的气息。
图 / 视觉中国
真正让这座小县城冲上热搜的,还是一纸"硬核催生"的补贴政策:"二孩补 28 万、三孩补 35 万"。但补贴只是这场谋篇布局的开始,却不足以解释天门逆袭全国第一的真正原因。生育的出发点,从来不只是金钱。是什么让五线小城一鸣惊人,将人口"流量",转化为人口"留"量?
天门,为何比其他城市更敢生?
被网友称为"全国最壕"的天门市生育激励政策,大头来自于住房补贴:结婚立领 6 万元购房认购券,二孩、三孩出生的家庭可分别获得 6 万、12 万元生育奖励购房认购券。还有职业、进城农民等补贴项目。前有二孩护士 5000 元首付买下新房,后有三孩农民工家庭 20 万全款拿下大房子。住房补贴的惠及群体相当广泛,主打一个"以房促育,两难自解"的气势。
此外,集体婚礼帮助降低举行婚仪的成本,生育立领生育奖励金、产假补助和产假,二孩、三孩均有直接打到账户上的育儿补贴,还有辅助生殖补贴,重视出生婴儿的健康,免除孕妇每人 1000 元左右的无创基因筛查费用,免费提供叶酸等……方方面面,天门这波堪称大手笔。
天门市生育奖补款项及金额。
制图 / 鱼一条
为什么是天门率先推出如此大力度的鼓励生育政策?第七次人口普查中,天门市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的 25.81%,位列全省第一,老龄化问题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。天门政府发动对全市育龄妇女调查摸底,并最终在 2025 年 3 月形成覆盖婚恋、孕育、养育全周期的鼓励生育政策 3.0 版。可以说,3.0 版本政策的一套动态推进,效果立竿见影。
天门市的幼儿园里,小朋友们在做游戏。
摄影 / 刘银斌
除了发放金钱补贴,3.0 政策更有精密设计的针对性帮扶"激励组合拳"。换句话说,这不是"催生",而是"一站式服务"。从一对情侣决定结婚开始,服务早已就位了——免费婚前健康检查、孕前优生检查;扩大托育服务,降低保教费,解决"带娃难";在事业单位推出生育编制"周转池";开展招聘会,引导育龄女性重返职场;多子女父母优先晋升。甚至政策还会"自我更新",从 1.0 到 3.0,准备生育的家庭有需求,政策立马响应。
天门生育激励"组合拳"。
制图 / 鱼一条
天门市为促进人口发展可谓全社会发力,村支书集体解锁"公益红娘"新皮肤,把相亲局开到了田间地头,开展青年沙龙等活动促进单身青年交流,村支书们甚至发起了"抢人"战,彼此推荐、牵线搭桥。各类小品、歌舞文艺作品大力进村,打造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氛围。
单身青年的盛大聚会。
图 / 天门市融媒体中心
三年超 3 亿元的投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 30 亿元的天门堪称"大手笔"。放眼全国,天门的这种魄力也算得上是一枝独秀了。
鼓励生育,
为什么天门如此成效显著?
政策确实给了天门人更多生养的底气,但它不是唯一的理由。从 2021 年起,全国各级均有不少地方开始出台生育补贴,但只有天门真正拿到了"高分"。也许是因为,他们答的,本就是不同的考卷。在天门,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一道经济题,更是一笔承载着深厚地方文化的历史账,是一笔关乎家庭延续和地域未来的长远账。
"千羡万羡西江水,曾向竟陵城下来。"唐代茶圣陆羽笔下的天门(古称竟陵),是一座浮于水上的城市。汉江蜿蜒全境 139 公里,43 条河流、45 个湖泊,连成一张流动的水网。
天门坐落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上。
图 / 视觉中国
天门的水,既慷慨也无情。它滋养出超 400 万亩农田,让稻米和渔获填满粮仓,但也屡屡泛滥成灾。传统的稻作和渔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较大,多一个孩子多一个帮手,大家庭和多子女意味着更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保障。
"十年淹九水"也不是一句夸张的玩笑话,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忆。至今水利建设仍是天门的重中之重。面对水患,单个家庭力量薄弱,只有抱成团,才能扛过天灾。以家族为单位,共同修筑堤坝、疏浚河道、管理堰塘。这种代代相传的协作,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组织性。同族聚居、共御风险、资源共享成为天门人生存策略,本就形成了"多子多福"、"人丁兴旺"的生存期望。
天门河中同划一条龙舟,人多就是力量大。
图 / 视觉中国
水边的生存逻辑,也悄然塑造了天门的性格,天门人骨子里有一股活下去的韧劲儿。清末时期,时任黑龙江巡抚的天门人周树模,不忍见天门老乡饱受水灾,生活艰难。为了谋生,一批批天门人带着三棒鼓、扎纸花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技艺,从家乡出发,前往黑龙江垦殖,或是出国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。一步一步从东北到俄罗斯,从俄罗斯到欧洲,吃苦耐劳、灵活求生是天门出走的生存宗旨。
天门人的传统技艺,更是谋生法宝。
摄影 / 刘银斌
如今天门共有 28 万侨胞分布在海外各国,让不靠海、商业也不发达的天门突破常规,成为了著名的"内陆侨乡"。众多侨胞带着积累多年的实力和国际视野,积极响应天门建设的需求,返乡投资兴业,为天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上世纪"走出去"的这一步,成了现在无数天门人"走回来"的助力。
从"打工之城"到"回流之选",
在家门口造未来
政策激励像是一点火星,天门则是让星火燃起的干柴,但想要长期兴旺下去,但还要靠产业发展添砖加瓦。
天门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纺织基础,每年从这里运出去的棉花享誉全国。天门人大多都会制衣基础。但是过去几十年,天门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产业,多数背井离乡打拼的天门人,给广州等地的纺织服装代工,赚一点辛苦钱。
永昌(天门)新材料有限公司员工在高性能锦纶长丝生产线上工作。
摄影 / 刘银斌
但现在,时机来了,依托发达的物流,沿海制造业纷纷内迁。天门抓住风口,用政府的大力支持、完整的产业配套、数万天门务工人形成的强大产业工人群体,将广东、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服装工厂"抢"回天门,实现"家门口即可就业"。数字打版、跨境直播,天门正致力于把成衣卖到全球;政府还把土地、能耗指标,拿去孵化更大的"蛋"——回收再生、储能电站,一条更贵、更轻、更绿的新赛道正在同时成型。
天门人向来务实,这股风气深受茶圣陆羽"精行俭德"精神的影响——做事要专注,生活要俭朴,不搞虚的。补贴政策也要经过精心设计,比如发放的购房券只能用在指定小区上,这样既鼓励天门人成家立业,又悄悄把人口引向新城区、带动新产业发展,一举两得。
为纪念陆羽而建造的茶经楼,是天门的地标。
图 / 视觉中国
更让人惊喜的是,政策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多生娃。有了新房子,要装修、添置新家电;添丁进口,还要购买婴幼用品。自 2023 年 9 月到 2024 年 10 月,天门房地产投资增长 5.9%,全省第一;财政收入增长 13.7%。一条"生育—消费—经济—生育"的良性循环默默转了起来。
当生育场景逐渐向好之时,天门人的餐桌上也有了更具体的体现。每一个新生命落地,都需要一场盛大的庆祝。在天门,这份喜悦的极致表达,就是一桌热气蒸腾、情意满满的宴席。天门自古便有"无菜不蒸"的烹饪文化,满月宴上更要遵循"三蒸九扣十大碗,不上蒸笼不成席"的老传统。
天门九蒸,就是这么豪迈。
图 / 视觉中国
天门蒸菜从江汉鱼鲜、山珍禽肉到时令蔬菜,无所不蒸;技法更是有"九蒸"之说,粉蒸、清蒸、炮蒸、扣蒸、包蒸、酿蒸、花样造型蒸、封蒸、干蒸样样精通。正是有如此深厚的底蕴,才敢在重要宴席上大展身手。
宴席这天,一家人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,蒸笼格子垒成小山,软嫩的粉蒸肉打底,酸辣的炮蒸鳝鱼压阵,圆润的豆腐圆子排在最上头,寓意"年年有余、团团圆圆"。天门人也借此佳肴,祈愿一家人在天门这片土地上兴旺发展。
天门蒸菜经典菜式——粉蒸肉。
图 / 晶晶有味
天门,这个江汉平原上普通的县级市,却有一种极致而坚韧的生命力。看似魔法的生育率逆袭,回应了生存逻辑中最朴素的信念,"多一个孩子,多一双手"。在这片土地上,天门人始终相信,拥有勇气和魄力,都能凭双手创造出一片天地,延续世代相传的信念与未来。
孩子们的笑颜,是照亮未来的光。
图 / 视觉中国
编辑 | 粉报春
图片编辑 | 王家乐
设计 | 鱼一条
封图、首图 | 视觉中国
� �
参考资料
《中国人口报》生育支持,天门问道
《中国人口报》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打好政策"组合拳"
国家统计局
《天门文史资料》第二辑
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,股票怎么配资,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